服務熱線
400-115-2002
藝/術(shù)/改/變/生/活/
水泥、石材,原木等,一直是建筑空間不可缺少的材料,為了美觀,卻又常常掩蓋在墻布、厚厚的背景裝飾之下;
從外在到內(nèi)在,審美變化,無論是建筑還是室內(nèi)——總是試圖在設計的世界里傳達一些新的東西。
起源于美國紐約Soho(蘇活)區(qū),19世紀末,不少藝術(shù)家進駐廢棄工廠,并改建為自己的工作室,原始的鐵藝建筑結(jié)構(gòu)、剝落斑駁的磚墻、水泥地,漸漸形成獨特的粗獷風格。
有著原生素材質(zhì)感的空間,看似像毛坯房般未完成,但透露著一股粗獷不羈的態(tài)度,打破了空間的高雅表象。
層層的美好濾鏡被揭開,也許發(fā)現(xiàn),原本真實存在的,反而有種不同的特殊美,一眼到底的歷史記憶,過目不忘的淳淳意蘊。
簡我即宇宙
簡約被視為奢侈的一種形式,每一件設計都是經(jīng)過深思熟慮的選擇,并有它獨特的個性。
項目:Ya Vsesvit
項目地址:烏克蘭
設計公司:Yakusha Design Studio
ART/01
這是為熱愛設計的人創(chuàng)造的一個極簡工作空間,包含辦公,設計工作室,產(chǎn)品展示區(qū)和報告廳等功能單元,帶著混凝土水泥、砂巖、石材的原生質(zhì)樸韻味,簡單格局的修飾,
空間將不同商務單元合理組織在一起,強化單元間的合作,象征宇宙自然的相生相和,意為“我即宇宙”。
入口處迎接人們的是兩個古老的木臼,名為STUPA,其他空間中則放置了一系列由燒焦的木頭制成的現(xiàn)代花瓶,名為TREMBITA,與烏克蘭同名的民族樂器形狀相同。
空間以紋理的對比和單色材料間的組合為基調(diào),墻面涂以黏土灰漿,墻邊設置極富現(xiàn)代感的不銹鋼包層,黑色磚墻則與自然粗糙的石材臺面相互襯托。
在洞穴般的接待區(qū)中央設有一張由單塊砂巖制成的石桌,其自然形態(tài)被完全保留;桌子背后精致的磚墻是空間中較為復雜的元素,卻為粗糙的石材帶來了一絲柔和之感;
工作區(qū)采用玻璃隔墻分隔,也充分考慮到了采光方式,保證陽光可以照到室內(nèi)的各個角落,避免加重水泥石材的堅硬冰冷。
設計的最高目標就是讓空間時尚歷久彌新,而不是一兩年后就消退;
因此設計師從當?shù)貧v史文化根源尋求靈感,重新塑造出人與自然之間的聯(lián)系,讓二者和諧共存。
個性·材料·樸美
延伸波普藝術(shù),追求新奇與獨特,東鵬ART+安迪·沃霍爾品類,將原生材料重新定義組合,水泥與石材、布、原木質(zhì)感結(jié)合,獨有流行藝術(shù)風格。
愛丁堡系列
藝術(shù)之城—愛丁堡,石材堆壘起來的城堡中心,是歷史與文化合奏而成,紋理印刻進磚;幾度灰色,亦將現(xiàn)代時尚融入其中。
瑪麗蓮系列
瑪麗蓮·夢露印刻在畫布上的溫柔美麗,色彩絢麗,當布紋的細膩與水泥的粗獷糅合在同一磚面上,是個性、是溫和,自有獨特韻味。
坎貝爾系列
安迪·沃霍爾的《坎貝爾湯罐頭》,是嬉戲背后的倔強與藝術(shù)流行化開端,水泥與木,看似天差地別的材料,碰撞出自然的樸美。
匹茲堡系列
美國工業(yè)城市—匹茲堡,水泥、鋼筋曾是這里的建筑主旋律,帶著時代的變幻,時間的前進,面如流沙的巖石肌理和清水韻味的水泥質(zhì)感同有,將一座城的文化意蘊概括磚中,有藝術(shù),有生活。
- END -
您可能喜歡:
繼續(xù)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: